默克环保科技(湖南)有限公司
 
全国24小时服务热线
400-858-8668


四川垃圾分类大动作来了!

 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3-11-09 14:13来源:环卫科技网

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《四川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:方案),方案提出,要在三年内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,力争达到西部第一,迈进全国第一梯队。

具体工作目标是:

● 到2023年底,完成3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(站)升级改造,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、运输和处置体系建设,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稳定保持在35%以上,资源化利用率达70%,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达90%,成都、德阳、广元、内江厨余垃圾分出率达20%,攀枝花、泸州、绵阳、遂宁厨余垃圾分出率达15%,其他地级及以上城市厨余垃圾分出率力争达15%,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持续巩固。
● 到2024年底,完成6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(站)升级改造,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、运输和处置体系进一步完善,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智慧监管系统,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37%,厨余垃圾分出率达21%,资源化利用率达72%,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达95%,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达到西部一流水平。
● 到2025年底,完成9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(站)升级改造,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体系,基本实现分类收运智慧监管全覆盖,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%左右,厨余垃圾分出率达23%,资源化利用率达75%,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基本实现全覆盖,在全国范围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模式。

为实现上述目标,四川省将开展以下四大工作任务:

第一,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发动提质增效行动

● 强化党建引领,构建社区、网格、小区党组织引领带动,社区居民委员会、业主委员会、物业服务企业、驻区单位、志愿者队伍等积极配合参与的联动工作格局。
● 在各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的统一指挥下,各相关责任部门要步调一致、分工合作、协作推进,坚持上中下游一起抓、前中末端齐发力,加快完善垃圾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系统,扎实开展垃圾分类达标小区、达标单位、达标学校的申报、验收、挂牌评定等工作。
● 充分发挥垃圾分类达人带动作用,对物业服务人员、社区党员、楼栋长、志愿者、社区工作者等进行教育培训,培养一批垃圾分类生力军。常态化开展送教上门,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,提高垃圾分类覆盖范围。每季度入户宣传覆盖率不低于25%。
● 以居民小区为重点,组织发动物业服务人员、小区保洁员、退休党员、热心居民、公益志愿者等,推动每个居民小区至少建立1支桶边督导员队伍,在集中投放时段开展桶边投放宣传引导,加快推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。
● 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、进家庭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机关、进商场、进宾馆(酒店),结合垃圾分类宣传周、资源回收日、“光盘行动”宣传日等活动,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宣传,扩大影响力。
● 发挥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带头示范作用,继续开展“46城万人志愿者”服务活动,组织党政机关深入所在社区开展包保督导活动。将垃圾分类纳入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和社会实践内容,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。

第二,开展分类收运体系建设提质增效行动

● 推进分类投放收集点(站)标准化建设与改造。全面排查梳理现有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(站),结合该区域垃圾产量、居民投放习惯等,大力开展分类投放收集点(站)标准化建设与升级改造行动,合理布局建设规格适宜、数量适当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、收集站,完善洗手、消毒、除臭等功能,规范分类收集设施标志标识。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(站)标准化建设与升级改造,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场地、设施、人员、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,总结推广一批“两网融合”案例和经验,到2025年底,完成9万个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(站)标准化建设与改造,分类投放设施标准化率达90%以上。
● 规范有害垃圾暂存场所建设。以居民小区、公共机构等为单元,因地制宜设置有害垃圾暂存间,落实“防雨、防渗、防流失”措施,建立收集、暂存和转移台账,用于临时堆存该区域分类投放点收集到的有害垃圾。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,结合垃圾分类中转站、焚烧厂等设施场所,统筹规划建设与改造有害垃圾贮存库,用于贮存各暂存间收集到的有害垃圾,并建立贮存和转移台账。
● 加快完善分类运输系统。配备满足分类品种需求、密封性好、标识明显的专用收运车辆,推广使用分区、箱体式等小型分类收集车和“换桶直运”厨余垃圾收集车。科学确定收运时间、路线、频次,做好与前端定时定点投放的接驳,加快淘汰开敞式收运设施,减少运输环节“抛洒滴漏”,推动垃圾分类运输由“粗放式”向“精细化”转变。有序推进环卫车辆电动化改造,力争2025年底前电动环卫车辆占比达到30%左右。

第三,开展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提质增效行动

● 推进可回收物回收便捷化。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设面向城乡居民,提供可回收物类别、回收价格、回收站点分布等信息,具备在线预约回收、回收数据采集与分析、回收信息追溯、回收积分等功能的数字化回收管理服务平台。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在居民小区、公共场所等投放智能回收设施,探索开展“全品类”回收。鼓励发展社区“跳蚤市场”、二手商品集市,促进居民闲置物品循环消费和利用。
● 促进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化。充分发挥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作用,盘活核酸采样亭、闲置门店等政府资产,加快建设标准化回收站(点)。加快成都、德阳、内江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设。出台支持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,培育一批回收利用骨干企业。到2025年,废钢铁、废铜、废铝、废铅、废锌、废纸、废塑料、废橡胶、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。
● 提升资源化利用能力。落实国家和省级有关部署,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,补齐县级地区焚烧能力短板。积极有序推进既有焚烧设施提标改造,强化设施二次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设,逐步提高设施运行水平。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工艺成熟、运行稳定、排放达标的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。
● 稳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。规范开展库容已满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封场治理。改造提升现有填埋设施,防止地下水污染,加强填埋气回收。到2023年底,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的地区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;到2025年底,力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6万吨/日。

第四,开展监管能力提质增效行动

● 推进源头减量。在电商、快递、外卖等领域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有关规定。在全省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限制使用一次性纸杯,加速推动无纸化办公;餐饮、酒店(含星级旅游饭店)等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消费用品,逐步推广至民宿、农家乐等场所。推动制止“餐饮浪费”,倡导餐饮经营单位“光盘行动”,引导消费者适量消费;推行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,有效减少厨余垃圾。加大“限塑令”执行力度,有序推广塑料替代产品。
● 完善配套政策。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方式,在城市居住地区推行家庭“两桶两袋”分类模式,在农村地区推行“二次四分法”,便于居民理解掌握和实际操作。按照“谁产生、谁付费”和“补偿垃圾收集、运输、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”的原则,加快完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,科学核定收费标准并有序实施。加快落实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政策,逐步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。探索多种类可回收物“均价回收”模式及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,着力提升纺织品、玻璃、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,依法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。
● 强化执法监督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,依法处罚一批不按规定实施分类投放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,曝光一批典型案例,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。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巡查,积极争取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参与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和民主监督。探索建立“不分类、不收运,不分类、不处置”机制,倒逼落实分类要求。加强对焚烧飞灰、填埋设施渗滤液处理的全过程监管。
● 推动科技赋能。充分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,加快构建全时段、全类别、全覆盖的管理平台,推动垃圾分类“一网统管”。开展环卫装备标准化、智能化改造和提升,加快城市道路清扫机械化、环卫车辆新能源替代,推动环卫行业向科技智慧型转型升级。加大科研力度,在低价值可回收物利用、厨余垃圾资源化产品生产等方面攻关突破。到2025年底,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,新增和更新的环卫专用车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50%,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%以上。

另外,方案还提出,四川省要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。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文明城市、卫生城市、园林城市等创建的评价内容。综合采取专业督导调研、第三方监管、社会监督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,对生活垃圾分类相关要求落实情况、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、分类体系建设运行情况、资金投入使用情况等开展评估。各城市要建立健全定期巡查、公共监督、进展通报、情况反馈、挂牌督办、考核问责等工作制度,对工作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的地方,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。